您的位置:金卡财经网 > 观点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2023-10-07 18:39   


【推荐】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的特点和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看,“十一五”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但“十一五”规划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进展不尽如人意: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就业形势严峻,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突出时期”。之所以说是“黄金发展期”,主要是消费结构升级、国际跨区域产业转移和科技进步加快,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做得好,就能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之所以说是“矛盾突出时期”,是因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结构的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内外部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风险、维护国内稳定更加困难。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以实现又好又好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技术瓶颈、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步。
——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我们必须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改变“无限制增长”、“不惜一切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良好的发展进程;通过公平分配,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战略性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形成能够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落实“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
——把突破制度瓶颈、人才技术瓶颈、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即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十个十年”规划的起点和第一个五年规划的目标和战略任务。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十亿多人的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在经济上在增长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
——就业岗位大幅增加,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水平显着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和整体经济比重显着提高社会显着增加;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民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满足需求;
——城镇化进程加快,空间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显着提升;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缓解,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行政管理、财税、金融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
1.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转变”:一是从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增长转向内需、外需、消费和投资协调驱动的双轮驱动。二是从过度依赖产业带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农业联动带动。三是从过度依赖资本和自然资源投资转向更多依赖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转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循环过程。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逐步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回到35左右;二是扩大国内消费,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三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工业化水平。行业的竞争力。提升传统产业


级和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仅要看产业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刻意追求各个地区工业化的比重。
三大产业调整的总方针是:农业由“弱”变“强”。行业由“低”调整为“高”(水平)。服务业正在从“慢”向“快”转变。同时,要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力强国。要逐步转变依赖自然资源、依赖投资的经济结构,转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国策,创造平等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人人成功。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重点转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转向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加强科技原始创新;及时研究制约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加快关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动员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国家义务教育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重点发展县市农村家庭子女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
5。实施城镇化战略,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国情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要高度重视节约土地,解决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要建设新城乡关系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城的体制机制框架初步形成。
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任务是:一是促进农村人口进城稳定就业定居;二是调整和丰富城市空间布局格局,优化整合现有相对成熟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新型城市群,重点发展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市(镇) 。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分布,通过经济发展和人口合理流动缩小地区间人均GDP、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我国空间发展格局,规范空间发展秩序;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和跨区域资源调动;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照优化整合区、重点发展区、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保护区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域发展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引领者和主体,必须重点发展高技术、知识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内容,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开发。 、占地面积大、污染大、能源消耗高的行业。
重点发展地区: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较好、经济、人口有一定集聚的地区。此类地区要加速经济和人口集聚,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生态脆弱地区:主要是指省级行政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经济、人口没有大规模集聚的地区。此类地区要落实有限开发政策,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和优化整合区转移。
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依法必须实行强制保护的,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7。开源节流并重,利用海外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缓解矿产资源约束,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国内国际并重,一方面注重资源供给和安全,另一方面注重资源节约,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十一五”时期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包括加快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三大方面。
1。加快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公共职能;二是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上。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度。第四,理顺行政层级。
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合理界定和调整各级政府财政职责;二是建立基于区域功能和客观因素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全面实行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保障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和就业制度。现行城镇社会保障覆盖进城务工定居的农民工。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从政府控制转向社会选择。培育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加强社区建设。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调整经济社会政策
产业政策。充分竞争的行业注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成长型产业的政策重点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垄断行业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引导和严格限制盲目投资工业和污染行业。
区域政策。土地、财政、人口、环境政策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分别制定和实施。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明确区域空间发展框架,作为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综合医疗体系。
开放政策。从注重数量扩张到提高质量,从注重“引进来”到注重“走出去”,从注重落实行政优惠到鼓励公平竞争。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规则制定。
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约用水。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环境执法。
3。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切实保障财政对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卫生、文化等本应由政府负责的领域的投入。




金卡财经网 | 皖ICP备2023015462号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