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金卡财经网 > 投资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样本10篇(全文)

2023-10-03 06:44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样本第1部分

学生从小在学校接受灌输教育,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在物流公司实习期间,实习生对于角色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不太适应。有些人不能主动思考和学习,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指导,误认为“高瞻远瞩”是不自信,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对于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与实习单位的领导、同事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为了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公司将实习生安排在固定岗位。没有岗位轮换的机会,无法按计划学习各个岗位的专业技能。接触公司核心技术岗位的机会很少,实习生很容易感到工作内容单调、枯燥、专业不相关、无法得到技能培训[2]。同时,企业和学校在实习内容和师资方面缺乏明确的责任和分工,缺乏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讨论和论证。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情况时,往往会显得茫然无措,无所作为。总之,对实习环境的不适应、对实习岗位的抱怨、对实习内容的不认可是学生消极抵制的主要原因。

2 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问题的策略

实用性、可操作性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在职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学生实习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乃至政府的参与和努力。

2.1 建立稳定的实习管理组织和运行机制

实习实施前,学校与企业应合作建立实习管理组织,通过委员会章程、工作计划等相关制度,保证委员会长期有效运行。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企业、政府”三方专家组成,制定物流管理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学生管理规则、实习安全管理规则、实习绩效认可办法等相关管理文件。采取例会和专题会议的方式,加强学校与实习企业的沟通,共同探讨实习的内容、场地、管理方法,配合撰写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研究符合专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实习教学体系。将物流公司的管理方法引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将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内实习实训中。编制实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并存档,并监督协议的有效执行。

2.2 加大在岗实习资源投入

职业院校应从行动上高度重视在职实习,不仅要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设备、师资等资源。物流管理专业在资源投入下,可进一步加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岗后实习的内容、场地、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有利。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院投入一定的设备和资金,在物流企业开设企业课堂,设立联络处,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现场讨论,解决实习计划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建立和落实实习计划。实施学校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有机结合,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脱节。积全身心投入到实习指导工作中。学校指导老师要加大对实习的参与力度,定期通过电话、QQ、班会、下属企业考察等方式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控和信息反馈,并进行沟通。与实习单位保持融洽关系。

2.3 提高学生对工作实习的认可度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交叉性专业。它要求高职院校联系尽可能多的综合物流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环境进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专业可以开设第二课,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如何沟通,如何适应物流企业管理和文化,从而加强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可,明确在职实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良好的实习态度,培养善于实习的能力。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计划中,实习往往是指第六学期毕业实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习的内涵更加丰富。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包括第二学期认知实习、第四学期教学实习、第六学期毕业实习。认知实习重点通过参观、体验了解物流企业的架构、企业文化、岗位定位、核心业务运营等。这种实习通常安排在课后时间或假期。教学实习是第四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的为期4周的校外公司轮岗实习,旨在熟悉各关键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业务内容,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具体操作规范。毕业实习是学生在自己选择或学校推荐的企业中完成的为期半年的工作实践,以提高其从预就业到就业的顺利过渡[3]。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精心策划,让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公司的实训和生产任务。通过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的逐步过渡,解决实习期间的问题。在生产效率上,要对确实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生给予合理的报酬,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教学活动。

2.4 改变实习企业对实习的消极态度

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实习师生可以作为局外人以新的视角审视企业、发现物流管理潜在问题并为企业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企业应培养校企合作能力。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资源融入企业价值链,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实习合作平台,将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不再成为负担,劳动力整体素质也相应提高。

3结论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在职实习仍面临不少问题。等待国家出台相关配套法律和政策,更好地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在职实习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业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风险,获得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高校提高专业就业能力和招生影响力、培养师资、提高科研能力;让学生获得轮岗机会,掌握核心业务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它可以让家长减少对安全和就业的担忧;并使社会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样本第2部分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基地;问题;建议

CLC 分类号:G642.44 文档识别代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08-0099-02

岗位实习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大特色,也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岗位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基础。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与学双向互动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实习基地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早了解企业,融入社会,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职实习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全面成长非常有帮助。总体来看,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岗位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在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真实的物流生产环境,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并将在学校学到的物流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岗后实习正好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

开展岗位实习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岗位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提高实践技能、促进就业、服务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将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融为一体。管理过程紧密相连,实现校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为此,校企实习基地建设应遵循学生整体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实习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共同评价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情况。强调素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衔接。

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在此背景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理由不接受学生实习。而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的发展有条件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在此环境下,各种问题日益凸显。

1、双方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理念不一致。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对在职实习的认识不够。其认为,开展在职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评估需求。学生在职实习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和利益,导致我校积极配合、热情高涨。企业合作现象冷淡;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将合作视为缓解公司一定时期人力短缺的一种方式。希望学生生产订单多,工作繁忙,有大量用工需求。在职实习,如“双十一”及各类大型促销活动,订单高峰期间不支持学生返校学习;而当订单任务不大、紧张时,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在职实习。总之,企业不愿意也无法因为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随意安排实习。他们不重视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也不将学生成长融入企业文化。他们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支持还不够。

2、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一直是单一的“随机”实习模式;其次,系里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大部分都是看面子的,基本都是免费的。由于物流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科研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从长远来看,企业得不到实质性的利益,缺乏吸引力;三是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没有实习基础。为深入开展订单教育,企业没有利用学校资源来培训自己需要的员工。因此,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基点不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发展为中心,尚未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

3、校企合作建设的实习基地校内运营和支撑环境较差。首先,学校层面对实习基地建设缺乏全面、完整的目标和宏观规划。尚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基地运营管理方案。保障、激励等基础制度不完善,未能为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院系层面对实习基地没有明确的责任体系,缺乏实习基地的顶层设计,对院内物流实习基地的结构、层次、数量没有全面规划。在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方面不主动、思想封闭。未能为岗位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三是在专业和师资层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教师无法参与岗位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淡薄。

4、校企合作建设的实习基地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不相符。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岗位往往是企业急需人员的岗位,即“按岗用人”。一线岗位居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这往往会造成学习与应用的不一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和掌握重要技术。同时,实习岗位通常固定在某个工位,不可能定期跳槽。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了解公司的运作情况,视野不够开阔。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实习产生怀疑和不认可。

3、解决当前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问题的建议

1、重塑实习基地建设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重新树立服务物流企业的理念,积极融入物流企业发展的价值链,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成果与物流企业需求的完美结合。

2、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多赢”的原则是保证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和运行的基础。也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在基地建设中,学校和企业都应寻找支持不同需求的利益支点。通过合作、洽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3.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建设协调机制。首先,在战略层面,双方应制定长远目标和长远规划,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其次,在战略措施层面,签署《顶岗实习双方协议》、《校企共建顶岗实习基地计划》、《顶岗实习期校企双方教育教学环节基本要求》、《顶岗实习期校企双方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办法》等定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实践教学培训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实习管理和实习制度。协调组织,配备兼职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具体协调能力。岗位分配、食宿福利、工作时间、学业晋升、应急处置等关系。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协商,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道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学校必须与实习单位合作,共同遵守国家有关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岗位实习基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是实习基地的教育主体。学生能否在基地顺利学习、工作、生活,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辅导员对于基地的建设和运营至关重要。基地实践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在坚持学校和物流企业共同管理的同时,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辅导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律的综合素质。

5、充分研究建设实习基地的可能性,努力扎实推进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各部门要考察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的影响力和规模,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作为校企实习基地的合作伙伴,并签订校企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其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在职实习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并协调、参与管理、组织实施。三是校企双方要定期交流、评估,完善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和深度。

物流管理专业能否在实习基地建设中纵深发展,能否与物流企业长期良性合作,取决于双方需求和利益的平衡,以及各种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合作中。因此,学校、部门、后勤公司必须继续努力,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真诚协调各种关系,建立可靠的基地建设资金保障体系,相互促进,实现学校、学生、学生的目标。通过与岗后实习相结合的物流。企业共赢。

参考资料:

[1] 孙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 赵保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样本第3部分

关键词 实习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服务社会

CLC 分类号:G424 文档识别码:A

1 我校实习教学现状

1.1 岗后实习指导性教学文件齐全

我校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两年半学习理论知识并接受模拟培训,最后半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于2010年10月修订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了在职实习的组织形式;制定在职实习的操作规程;明确了各部门在职实习的职责等管理办法。根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务处将在第五学期中期发出《关于做好xxx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通知》。 《**系xxx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按院系编制,各专业教研室准备《xxx届**专业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等;导师填写《毕业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等。因此,我校目前的岗后实习指导性教学和管理文件是比较齐全的。

1.2 实习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我校对于实习实习的指导性教学和管理文件比较齐全,但很多在实际落实时都只是流于形式。例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了实习的组织形式:毕业实习采取集中组织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系联系实施毕业实习企业。同时,学生经院系、教务处批准后,也可以积极寻找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然后将实习单位汇报给所在院系的导师。大部分系主任通过QQ、电话、邮件等方式提供远程指导,解决学生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实习材料或需要填写的表格的填写也是基于任务的。最后,导致毕业生实习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缺乏质量保证。

2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企业成功合作

2.1 与天林国际物流集团的订单培育合作模式

我校物流管理系与天林国际物流集团正式签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并在该公司举行“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截至2012年5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选派4批学生共120人到公司勤工助学、实习。同时,系派出专业实践导师到公司为学生进行实习、跟踪和学习。指导。实习过程中,除了每天写《顶岗实习报告书》总结实习的收获和经验外,还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去办公室学习2个小时的专业必修课程。实习结束时,学生完成了《顶岗实习报告书》和《顶岗实习报告书》的同时,公司导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实习考核,真正践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习整合和在职实习。还有一点就是,这次校企合作得到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多次莅临公司,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保证了实习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天林国际物流集团与我校签订了物流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

2.2 与广东申通物流公司合作建设校园实训室

为加强校企紧密合作,推出多渠道实习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广东申通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物流服务网点——申通物流实训室设立于全校17栋宿舍楼一楼104室。我们学校的第三区。 2011年6月起,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陆续在该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实习。物流实训室的建立真正落实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教学模式,弥补了我系校外物流实训岗位的不足,培养高素质人才。 ——“精于操作、会管理、懂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3 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社会服务的在职实习教学模式

3.1高职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引进大型先进优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搭建广阔的实训平台

高职院校不能将校企合作工作下放给院系,再推给教研室,再把教研室推给普通教师。因此,普通教师面临着压力。虽然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企业也已经引进,但企业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学生到此类企业实习也不稳定,造成校企合作的恶性循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愿意寻找好的企业,而是教师的个人资源有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教教发[2011]12号文件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进一步推动特色高职学校发展,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文件精神,学校领导要有一名负责校企合作的院长,要主动引进与学校专业相对应的大型先进优质企业,然后带领部门和企业共建校园内正宗的生产工厂。允许校园内的生产工厂为社区或学校周边地区提供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学生将到校内工厂实习,并转为正式员工直至毕业。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或者可以联系大型优质企业和学校相应专业开设订单班,企业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然后定期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3.2 强化工学结合、在职实习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岗位实习”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习单位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吸收了很多课堂上所没有的社会知识。例如,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到天林物流公司、申通物流实训室的在职实习,逐步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物流领域最基础的物流环节。单证部主要实习工作包括提单、托运单、提货单、合同等单证操作;外事部的实习工作包括车辆调度安排、货物运输跟踪服务、与司机的持续联系;客户服务工作包括耐心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当学生遇到不清楚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要及时向公司员工学习;货运作业部的主要工作是:收货、验货、称重、计量体积、计算运费、填麦头、理货、堆垛;在业务部门,我们主要从事业务拓展和市场维护;培训部主要负责新员工的整体培训安排等。经过半年的实习,学员已经能够独立处理物流单证、运单填写、客服、货物追踪等基本操作,仓储采购、人员招聘、业务发展等方面,能够对物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想法和建议。

3.3 学生、企业、高职院校要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

首先,针对我校“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学习和模拟训练,树立服务意识锻炼自我,服务社会,实现公司发展更高水平,让他们安心的在企业工作,在找实习的时候,不要考虑太多的经济效益。其次,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树立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协助高校搭建优质学生培养平台,为培养人才提供先进的培养条件。高等院校的人才队伍。最后,高职院校在节约办学成本的同时,不应牺牲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实训导师报酬等办学经费。大力打造优质实践实训平台,引进规模先进、优质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学生、企业、高职院校都应该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当真正成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职实习教学模式发展到最后,学生、企业、高职院校都是赢家。学生接受了先进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企业获得高职院校提供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或者国家优惠政策;高职院校有国家政策支持,通过与大型先进优质企业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学生。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的人才,人才服务社会,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肖建辉.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一体化模式的新探索——基于物流专业的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153-156.

[2] 徐金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38-39.

[3] 姜瓦尔,刘娜,邓雷.实习:高职物流专业零距离就业实践教学[J].工业与技术论坛,2011(10):176-177.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样本第4部分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价值链;教学团队

CLC 分类号 G718.5 文件识别代码 A 商品编号 1008-3219 (2012) 05-0017-03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链接等” 。目前,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多个省区教育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高等学校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意见,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平台专业。探讨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创新意义重大。

1.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研究表明[1],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工商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企业基层和中层专业层次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从当前高职教育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胜任力研究[2],实验区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学生胜任专业技能。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要求。目标是完成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典型任务。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通过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式教学方法,以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组建并依托项目式课程教学团队全面实施。分析的项目式教学课程通过实施灵活的学分制、主辅相结合制度、学生项目组教学管理制度、项目教学导师制等多元化培养方式为支撑,使培养方法和培训内容可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2、基于价值链的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参考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相关研究[3],根据物流企业“价值链”上的岗位要求,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人才培养模型。人才的成长过程,即“基础活动”,是一个逐步增值的过程。通过层层深入的系统培训,学生将逐渐拥有企业认可的价值。从培养个人素质到胜任团队管理,这个过程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增值步骤和规律。 “基础活动”的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关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规划要求。模式中的“支持活动”是保证学生能力形成的一系列教学组织活动。这项活动贯穿于“基础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意识培养,确保“基本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基于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时期视为一个不断价值增值的过程。通过有计划、系统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定向,学习过程更加可控,学习过程更加可控。效果更加可衡量。通过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为人才成长过程(模型中的基本活动)和教学组织活动(模型中的支持性活动),该模型设计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培养过程的主线,明确教学目的组织活动。服务定位和目标导向对下一步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3.实验区教学的组织实施

(1) 知识和技能的逐步培养

参考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区设计研究[4],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活动”的构成,学习区应分为四个层次进行课程设置。第一层次是人文社会科学普通层次,通过设置规定的公共课程来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第二级为企业管理基础技能级,可通过经济定量分析技术项目、计划与执行技能项目、沟通与协调技能项目、企业会计基本技能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六个项目课程完成技能项目和团队合作与组织激励技能项目。第三个层次是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水平。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需求,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可以包括货物存储和库存控制、调度和运输方式优化、成本核算和单据处理、物流信息处理和业务流程优化。 、客户沟通与服务技巧、分销网络优化等课程。第四个层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层次。主要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利用实验区各类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资源,通过辅修专业掌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物流地产运营管理、物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

(二)实际工作技能培训

基于在校学习和在岗实习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流程安排,通过实习,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技能:一是日常办公技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熟悉操作技能。熟悉物流公司日常办公环境,能够规范行业术语的使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学习如何融入团队以及与同事沟通。二是物流业务操作技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符合物流企业业务工作的质量要求,掌握作业的关键控制环节;熟悉提货、仓储、分拣、堆垛、出库、配送等作业的操作规范。三是物流基层管理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熟悉基层物流业务管理工作;能够为基层部门或岗位制定工作计划,初步具备各环节的控制执行、反馈和处置能力。四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具备与客户沟通、开拓市场的基本能力;熟悉公司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决策能力。为高级管理层提供相关量化决策依据;初步具备工作团队的领导能力。

(3)能力架构设计要有针对性

能力结构的设计应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通用基层管理的核心能力。包括:良好的资料收集、文献检索、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技巧和能力;能够理解上级的计划并制定本职位的工作计划并有效实施;能够定量分析工作流程和内容并提出改进方法;工作范围内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熟悉并从事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具有组织、管理团队和激励团队成员的能力。

(4)注重品质精益求精,道德修养

优秀的品质和道德品质是从事管理活动和团队管理与合作的必要条件[5]。学生素质和道德的培养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来进行。在思想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关注时事,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和终身学习观,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行为准则,并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意识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4、创新实验区管理运营

(1) 创新管理体系

实验区根据职能和需要,可设立三个相互独立、密切配合的组织机构,即负责总体决策的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和负责组织教学的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及日常行政管理。实验区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内容是咨询、研究、提出建议和质量评估。通过建立三个部门高效的协作机制,可以实现实验区人才培养设计和决策的科学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质量评估的真实性。

(二)创新课程教学团队工作机制

实验区要加大工作机制创新,实行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组织教学的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证教学团队负责人能够根据项目课程的教学需要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团队,并有独立发表意见的权利,从而促进教学团队发挥整体作用。教学优势。以项目式课程教学团队为基本单元,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性、灵活性和互补性,促进教师之间专业、特长、兴趣和愿望的融合,从而促进教师的融合。跨专业和院系的高质量课程。教育资源。

(3)实验区运行保持开放性和功能复杂性

引入物流企业参与实验区运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学校合作共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立人才标准动态更新机制,积极开展和强化物流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积极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

参考资料:

[1]刘翠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8):29-30.

[2]李大兰,孔峥臻.基于胜任力视野下的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经济师,2010(2):219-220.

[3]梁彦锋.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经济师,2011(9):21-22.

[4]戴裕崴,章建新.项目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0-31.

[5][美]德鲁克.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M].廉晓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Approach on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Area f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HENG Jian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efei Anhui 230051,China)

Abstract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area f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ject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require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hich is competent for grass-level management position and is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of experimental area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gressive training for knowledge and skills, consolidate teachers’ practical working skills through post practice, emphasize the preeminence in quality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xperimental area.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营造乏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宏观政策支持,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几部委还没有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文件,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参与度不高,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好;三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

2、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只注重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或实施等具体条款的签订。院校一方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把最常见的“放羊式”项岗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再加之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后改行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积累的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因而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朝更高、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物流企业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总是狭隘的认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物流服务,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天经地义份内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企业没有必要花较大的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院校”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称明显偏低,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师资结构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由于校企业合作制度上缺失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跟本请不动,只有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物流专业人员在其主管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做兼职教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碍于人情面子让其业务不精干的手下做兼职教师,这样从质量和数量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院校经费有限,培训机会少,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专业教师没机会和时间参加培训,不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实践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进入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不多,影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二、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校企业合作问题的途径

1、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校企合作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合作只是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的动力问题、教师的动力问题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利互惠、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4、认真审核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合作双方的可能性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能性审核。首先,院校一方要审核本身专业性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如果物流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性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即所谓的强强联合;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的放矢的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院校和企业要根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同时,还要根据双方合作的基础,对合作协议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寻求其他合作项目,力争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要从如下方面建立一支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或“注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在物流岗位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生机。

三、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了保证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校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编制了校企合作标准协议,规定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经管系认真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使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数量达到30多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立真实或仿真的物流企业环境。学校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合作共建了仓储管理等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8处,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双方互聘骨干人员。学校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来校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在企业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企业聘请学校的教师为企业技术咨询与管理顾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

4、聘请物流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了由物流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及学校三方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根据物流企业岗位工作需要,与行业企业一道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确定了物流运输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配送管理、农产品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同组建了5个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并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与考核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双证融通。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物流管理专业;情境教学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更高要求,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解决高职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实践等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指导和教学范式。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重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不再是按照学科及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构建,而是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把教学内容归为四个学习范畴,即: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和功能性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如图一)。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求与职业的关系,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以“职业活动”为逻辑起点,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使“行动导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一方面,项目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学生以独立或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对工作成果评价等,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认知实习法。即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让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有一个初步的的感性认识。认知实习时间可以安排在开课后的第二或第三堂课,请企业介绍其管理系统和管理经验等。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物流情景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物流活动中各种矛盾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案例阅读、分析准备、课堂讨论、心得与发现的记录、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总结和评价等环节,其中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对案例进行不同假设、角度及层次的透彻分析,引导学生不确定性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实训实习。组织学生结合重点章节内容,到物流企业进行调查,或设计相关物流场景,由学生自主设计、讨论并形成物流方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创业计划竞赛。由教育部设立或主办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都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以上活动都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极好载体,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沙盘模拟采用分组式教学,将学生分成4~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管理团队,围绕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经营活动,借助形象直观的沙盘教具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推演过程。课堂上,老师通过分组讨论、集中研讨、角色扮演、情景演练、案例分析点评等手段,确保学生对先进经营思想及方法的掌握。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一)教学设备和环境要满足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需要。如仿真企业的实训场所,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设备,适用于讨论教学的教室,用于教学中展示的媒体、卡片等。

(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充分熟悉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二是在实施教学前,要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安排学习内容。三是要严密组织好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在遇困难时要不断帮助、鼓励他们。四是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检查,对教学组织是否合理、培养质量是否满意等进行总结。要满足以上要求,教师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但由于学校固有机制、企业引进人才的障碍及生师比偏高等原因,师资队伍双师质量还有待提高,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难度较大。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应是集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于一身的人才,这是高职企业管理情境教学成功的保障。

(三)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日后工作环境的案例体系。数据显示,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已稳居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大户。然而出于对西方教学方法的盲从或教学态度不严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习惯于从国外知名商学院的教材或报纸杂志、网络上摘取国内外顶尖企业的各类案例,如通用、IBM和海尔、联想等,这对大部分就业于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工作环境针对性不强,不利其日后管理知识应用。我们认为,高职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以“普通而典型”为原则,以国内企业案例为主,以中小企业案例为主。因此,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日后工作环境的案例体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企业管理教学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任聪敏.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1、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营造乏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宏观政策支持,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几部委还没有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文件,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参与度不高,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好;三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

2、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只注重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或实施等具体条款的签订。院校一方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把最常见的“放羊式”项岗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再加之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后改行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积累的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因而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朝更高、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物流企业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总是狭隘的认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物流服务,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天经地义份内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企业没有必要花较大的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院校”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称明显偏低,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师资结构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由于校企业合作制度上缺失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跟本请不动,只有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物流专业人员在其主管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做兼职教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碍于人情面子让其业务不精干的手下做兼职教师,这样从质量和数量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院校经费有限,培训机会少,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专业教师没机会和时间参加培训,不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实践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进入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不多,影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二、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校企业合作问题的途径

1、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校企合作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合作只是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的动力问题、教师的动力问题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利互惠、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4、认真审核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合作双方的可能性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能性审核。首先,院校一方要审核本身专业性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如果物流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性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即所谓的强强联合;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的放矢的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院校和企业要根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同时,还要根据双方合作的基础,对合作协议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寻求其他合作项目,力争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要从如下方面建立一支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或“注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在物流岗位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生机。

三、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了保证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校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编制了校企合作标准协议,规定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经管系认真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使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数量达到30多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立真实或仿真的物流企业环境。学校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合作共建了仓储管理等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8处,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双方互聘骨干人员。学校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来校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在企业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企业聘请学校的教师为企业技术咨询与管理顾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

4、聘请物流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了由物流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及学校三方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根据物流企业岗位工作需要,与行业企业一道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确定了物流运输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配送管理、农产品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同组建了5个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并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与考核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双证融通。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总论

教学项目的实施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托的,它服务于培养目标。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发始终遵循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挫折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基本业务流程,掌握国际物流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国际货代、场站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岗位工作的国际物流基层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包含三个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能力表述为:能进行国际货运业务;能进行报关报检业务;能进行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能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设计并评估物流方案。在专业能力中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力是五个核心专业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承载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就形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基于不同信息处理方法和手段进行物流管理的管理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物流管理业务操作。

1.专业能力

(1)能够熟练进行货物入库理货操作;(2)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物流作业的主要设施和设备;(3)能够熟练进行入仓通知单的填写以及物流合同的签订;(4)能够熟练应用物流管理软件;(5)能够熟练进行仓库盘点操作;(6)能够按单备货以及按照客户要求(或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运输包装;(7)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收费操作和物流成本控制及分析;(8)能够实施安全管理。

2.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物流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搜集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4)能不断积累物流管理相关经验,善于从个案中总结规律;(5)能优化工作过程,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3.社会能力

(1)能严格遵守物流管理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遵守行业法律、法规;(2)能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规范;(3)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同物流工作相关人员协作共事;(4)能解决物流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问题,具备处理物流作业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物流管理实训实施方案

学生进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物流管理实训,通过实践使学生具备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系统(WMS)结合条码、射频等识别技术实施物流管理业务的操作;了解商品的采购方式供应商网络、流通加工方法及相应包装方法与技术,熟悉物流操作流程,掌握根据配送商品信息开展配货及补货的方法,具备发运交付货品的能力。为此学院建立了物流管理实训中心,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载体。物流业务综合实训的操作步骤:

1.入库作业操作

(1)分组准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扮演不同角色(保管方和存货方)模拟合同签订过程,进行合同文本的签订;(2)根据物流合同,熟悉入库商品,并掌握好库场实际情况,编制物流计划;(3)根据物流计划,编制商品入库作业计划;(4)根据商品入库作业计划做好当天的入库前准备工作。(5)预报和接车准备,卸车前检查,卸车,包装验收,办理交接手续;(6)商品验收,填写验收单;(7)填写入库单;(8)登账,立卡,建立物资档案;(9)签单业务训练;(10)更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保管保养作业操作和安全管理

(1)堆码训练;(2)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监测库房内的温湿度,填写仓库温湿度记录表;(3)进行金属制品防锈和除锈训练;(4)进行防霉、腐训练;(5)进行仓库巡查训练,填写仓库巡查记录表;(6)进行仓库日常报表填写技能训练;(7)练习库存管理信息的检索和查询;(8)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器材的使用练习;(9)仓库防盗能力训练;(10)贯彻现场的“5S”管理方法。

3.盘点作业操作

(1)分组,做盘点前准备;(2)发放盘点单,记下盘点单的编号;(3)初盘,填写盘点票;(4)填写盘点记录表;(5)复盘,确认初盘数量。若有差异,与初盘人员做好复核确认,确认后的数据记录于盘点记录表上;(6)复盘完毕,从货垛上取下盘点票;(7)按编号和发出数回收盘点票,核对盘点记录表上的实盘数据;(8)把实盘数据与账目上的结存数进行核对;(9)若发生盘盈或盘亏,分析盈亏原因;(10)编制盘点盈亏表,对差异进行处理,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4.分拣作业操作

(1)打开亮灯拣货系统货架的电子开关,启动拣货指示灯。(2)打开电脑,启动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3)进入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按配送订单要求录入货品的分拣数额;(4)分拣人员进入亮灯拣货系统货架前,将拣货周转箱放于分拣机下,做好捡货前的准备工作;(5)启动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6)进入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点击单步分拣或连续分拣,电子捡货货架上的拣货指示灯随即显示每一货架需要拣选商品的数量,分拣人员先将周转箱从分拣机下拿出放至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上,然后按指示灯显示实施操作,每拣选完毕一个指示灯下的产品,即将改指示灯熄灭,一批订单中所有的指示灯全部熄灭后,总指示灯鸣叫并闪亮,分拣人员将总指示灯熄灭,周转箱经过分拣机分拣道口滑入道口底端,由理货人员整理至待发货区。

5.出库作业

(1)制作出库单证,做好出货前准备;(2)核对有关出库凭证;(3)按单备货销卡;(4)理货;(5)复核;(6)包装和刷唛;(7)清点交接和现场清理工作;(8)单证流转和账务的处理;(9)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更新;(10)出库过程中以及出库后发生问题的处理。

整个实践活动贯穿如下两个流程:物流入库作业流程图和物流出库作业流程。另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考评。校企双方共同打造适应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求的质量保障机制

三、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这两轮教学改革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课程收到了学生的好评,特别是上课的参与度有了广泛的提高,课上、课下随时都会有学生的提问,为了提高操作绩效,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下准备工作,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也有很高的认可;教学督导以及本系教师都对该课程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升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物流相关岗位工作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一直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7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部级示范校,物流管理专业是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之一,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配送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中五大核心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是肩负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大任务的课程之一,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今,示范校已经顺利通过验收,本文就是将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作以总结,目的是为开设物流管理综合实践着门课程的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士,以及工商企业进行物流配送员工的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万秋.物流中心运作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2]王郁葱.仓储管理实务[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8,9.

[3][美]兰伯特(Lanbert,D.),斯托克(Stock,J.),埃拉姆(Ellram,L.)著.张文杰,叶龙,刘秉镰,译.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7.

[4]吴耀华,耿耀华.新型集成化物流实验中心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39-141.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能力导向;港口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培养策略

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临江近海的部分高校,如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钦州学院等,而且主要挂靠在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系该专业的一个特色培养方向。综合来看,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物流管理基本能力的人才,掌握物流管理的最新动态,具备进行物流系统特别是港口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的基本能力[1];毕业生适合在港口、生产企业物流部门、公路运输货运基地、连锁商贸企业物流中心、货运企业等单位,从事报关、报检、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物料控制、客户服务、物流业务实际操作等物流技术管理及相关工作。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港口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人才即港口物流人才,其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体现在掌握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客服等基本业务流程,具有分析和解决业务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及相关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能力;海关报关、报检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处理能力;物流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物流市场开发与管理能力;物流软件操作应用能力。方法能力体现在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有捕获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敢于提出创新的思想及理念的能力。社会能力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确定交往目的、选择交往对象、建立交往渠道、运用交往技巧,能用汉语交流和简单的英语交流、评价交往结果。

二、钦州学院建设基于能力导向的港口物流人才的基础和优势

1.地理环境优越

港口是综合运输链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港口业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和临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主导支柱产业,已成为临港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启动,特别是打造“新的战略支点”的发展定位,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不断壮大。种种数据表明,广西北部湾港已成为我国沿海港口群的“重要一极”。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11月,钦州港货物吞吐量达6000万吨,同比增长22.9%;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万标箱,同比增长30.7%。

2.就业基础良好

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目前在校生130人,该专业于2007年招生,每年录取新生分数线均高于广西同类院校。连续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各个行业,货代、仓储、运输等是主要就业去处,主要就业岗位有:物流营销、物流客服、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货代、报关等。在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圆通快递、中外运广西分公司等大型物流公司和众多中小物流企业都有钦州学院的毕业生,并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实践教学条件初步形成

截止目前,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校内实践基地已投资100余万元,建立了包括钦州港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现代港口物流实验室(实验大棚)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初步具备了“理实一体化”功能。另外,还建成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如钦州市港口集团、广西世纪物流及桂中海迅物流公司等。

4.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形成

近几年来,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在发展过程中,与钦州市港口管理局、沿海三市航运集团等数十家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和物流科研合作基地。每年暑期,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都会派出2~3名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并从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题研究,以增强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兼职教师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7人,中级职称11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38.9%。专任教师大部分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物流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80%以上。专任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绝大多数教师年龄在30到45岁之间,年富力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涵盖物流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物流规划、物流设施设备、物流营销、物流经济、国际贸易与报关等专业方向。

三、基于能力导向的港口物流人才建设内容及对策

1.加强行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

2013年6月,钦州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区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企业以及广西涉海政府部门、港口、码头、海洋运输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订单式”人才培养、“菜单式”员工培训、教材编撰以及科研项目方面取得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成果[2]。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采取“定计划、定课程、定学时、定教师”的方式,为企业进行特定人才的培养。在用好企业资源实习实训和用好技术人员教学基础上,承担企业培训任务。通过这些培训,把企业的培训标准引入校园,企业由此获得合格的员工,专业则从课程的层面上与企业技术进行嫁接,并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2.注重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产业实地调研、对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及通过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港口物流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实践研讨会进行论证,对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

3.重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以往的物流管理专业(港口物流方向)人才培养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评价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价体系,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突出“三方面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三届毕业生追踪调查和企业用工反馈来看,亟待建立基于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即采用基本要素结构体系,运用递阶多层次评价方法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核心是建立以高校(学业)评价和企业评价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如高校评价权重为60%,企业评价为40%等),核心指标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参加国内师资培训、学术研讨和企业兼职顶岗锻炼等方式,提高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科研开发、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3]。制定和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海外拓展进修计划,重点培养若干名骨干教师,每人要在企业顶岗锻炼半年以上,以随时掌握港口物流的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与钦州市港口集团、中外运广西分公司等紧密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对其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让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教学与指导,充实加强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的力量,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罗美娟.宁波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谢如鹤,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 陈传敏.关于港口物流技能人才需求和培养的调查报告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物流实习的全员管理

物流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习时间长,涉及面广。学生、学校、物流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协调,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顾物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尽可能地寻求最佳契合点,避免冲突,化解矛盾,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1.建立物流专业实习基地。物流实习基地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实际训练场所,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合作企业改进技术水平,并为企业获取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因而,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与物流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是物流专业实习的关键环节。学校站在战略协作的高度签订长期稳定的校企协作实习基地协议,以便双方发展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校企双方全程规划、全程参与,共同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教学培养方案,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计划,技术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方案等。可以考虑的建设模式有:一是建立以教学单位为载体的校内实习基地。教学单位提供实习基地建设用场地和师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岗位,双方联手将工厂或车间搬到学校,在校内建设与物流要素和各环节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物流职业岗位与技术、技能训练环境。二是建立以合作企业为载体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教学单位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资金、技术和设备优势的互补,把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尽可能融入企业,把教室搬到工厂或车间,让学生直接接受全真的生产环境的训练。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技术难题,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2.协调三方利益,弱化冲突。学生是实习的主体,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实习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合理协调,积极探索,弱化冲突。校方应尽量与实习企业商榷适时恰当的岗位轮换,减少学生由于一直在一个实习岗位实习产生的枯燥感、单调感等心理不适。对于那些表现优异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学校可向实习企业建议安排一些初级管理岗位,让其得到充分锻炼,实习企业也能从中受益,孵化未来的管理人才。另外,合理的实习待遇是对学生利益的保障和权利的尊重。校企双方应在充分兼顾学生、实习企业和学校利益的前提下,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完善的实习协议,特别明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薪酬福利、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岗位培训、安全保险等待遇条款,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待遇满意度。

物流实习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PDCA循环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他把质量改进的全过程划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成为物流实习环节全过程管理的借鉴模式。

1.P(plan)计划阶段。

1.1实习目标体系的建立。目标体系是构建物流专业实习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和实习企业的要求,建立实习企业实习各环节的实践质量目标。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实习目标体系应物化为文件,包括实习计划、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手册、实习周志、实习报告、实习指导工作记录、实习简报、实习论文、实习成绩评定表等,使物流实习全面质量管理文件化。

1.2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物流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仅仅依赖实习企业,而是实习企业、学校及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完成。实习企业的观测重点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纪律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学校的观测重点是:岗位任务、职业技能、实习周记、实结等;而学生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

2.D(DO)实施阶段。目前大多高校对实习指导采取全托管的方式,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主要委托给企业方,校方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主要通过电话、QQ等采取“远程遥控”的方式。这种全托管的方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校方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不能对一些特殊情况迅速做出反馈,也不能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真正对实习学生进行全过程管理,笔者认为,安排指导老师到实习企业挂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对校方而言,尽管付出了更多的管理成本,但是除了保证实习过程控制以外,还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职责包括:(1)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物流实习的工作计划与进度,并严格执行;(2)做好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好MSN、QQ群,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3)加强企业实习管理。指导教师要定期下企业指导学生,检查学生实习进度,及时批改学生的实习报告书;(4)关心、爱护学生。指导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关心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5)做好学生实习的工作考核、实习考勤,客观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3.C(Check)检查阶段。学院应制订阶段性的实习检查计划,特别对一些关键性的节点目标要检查目标与实际成绩的差距。执行的检查工作应该是从上级到下级,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工作相结合。把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学生自我检查组织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学院检查专业老师、老师检查实习干部及学生、实习干部检查成员实习情况。通过分类和分级检查管理,保证实习不偏离预定计划,如果出现偏离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

金卡财经网 | 皖ICP备2023015462号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