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金卡财经网 > 数据

浣溪沙·渔夫

2023-10-01 23:55   

浣溪沙·渔夫

  西塞山白鹭飞,岛外花散帆影隐隐约约。桃花流水鳜鱼脂。

  我戴着绿色的斗笠保护自己,穿着绿色的蓑衣雨衣到处跟着我。斜风和肖宇不必回来。

  《浣溪沙·渔父》翻译

  西塞山河边白鹭飞翔,三花岛外的河面上白色的帆船轻轻地漂浮。桃花江的汛期鳜鱼长肥了。

  他有一顶绿色的竹壳斗笠保护全身,还有一件绿色的蓑衣雨衣陪伴斗笠。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不思蜀的渔夫生活。

  《浣溪沙·渔父》笔记

  浣溪沙:唐代教坊歌名,后用作词牌名,又称《浣溪纱》、《小庭花》等。双声、平韵四十二字。南唐喇叭有斜韵作品。该曲音节明亮,句子结构整齐,易于发音。无论是优雅的词人还是大胆的词人,都经常使用它。

  西塞山:又名道士基,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山名。

  三化洲:鄂东沿长江有3个三化洲。其中一座,在黄梅县河中央,早已倒塌。其一在习水县江滨,现为一个村庄。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河上建有一座小岛,名为“倚亭”。当地人称其为“吴王散花滩”。此话所说的三化州,是指西塞山对面的习水县所辖的三化州。

  桂鱼(guì):又称“鳜鱼”,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的特产。

  遮蔽:遮盖。

  第(ruò)笠:用竹篾制成的斗笠。

  蓑衣(suō):草或棕色制成的雨衣。

  《浣溪沙·渔父》欣赏

  《浣溪沙·渔父》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诗。第一部分描写黄州、黄石的山水田园风光,第二部分描写渔民的生活。全诗采用描写、联想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苏轼在美丽的水边风光和理想的渔家生活中对自由、自然的热爱。

  第一部分介绍黄州、黄石的风光和田园风情。三幅画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 《西塞山》搭配《飞鹭》,《桃花流水》搭配《鳜鱼肥》,《三花岛》搭配《片繁尾》。这是从船的角度看,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山脉、河流和岛屿的图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绿、蓝、绿与白、白、白相结合,即青山、碧水、绿洲与白鹭、白鱼、白帆相结合,构成了一幅淡雅恬静的田园生活画卷,别具一格。长江中游的黄州、黄石。田园春天的景象。

  接下来,将效仿张志和,追求“舟中草上,云游山水,渔樵间”的超越与自由的隐士生活(《答李端叔书》)。 “戴上青笠保护自己,穿着绿色蓑衣到处跟着我们”,勾勒出一个典型的渔民形象。《斜风在细雨中不需要回家》描绘了“鸡舍下过着烟雨的生活”,自得其乐却忘了回家的田园生活情调。接下来的影片依然采用“绿”(若黎)、“青”(椰壳雨衣)、白(雨)的搭配色调,凸显出苏轼此时的淡泊野心和宁静。

  整个词虽然是比喻,但却有了新的含义。展现的不是普通的自然风光,而是黄州、黄石独特的自然风光。它所表达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此时此地苏轼独特的隐逸生活乐趣。全词的词句和节奏都很和谐,唱起来歌词充满情感和音乐。

  《浣溪沙·渔父》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顺长江而下。途中,他看到了渔民的生活场景。他立即联想到这一情景,写下了这首诗来描述渔夫的生活。

金卡财经网 | 皖ICP备2023015462号
© All Rights Reserved